戏曲家张凤翼:《红拂记》与其创作背景
张凤翼(1527年-1613年),字伯起,号灵墟,又称灵虚先生、泠然居士,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他的父亲张铎曾任地方官吏,对文学有所涉猎,因此家庭环境对他产生了积极影响。
早年的张凤翼五岁还不会说话,长大后日益开敏,工琵琶。与弟弟张献翼、张燕翼皆有才名,时人号为“三张”。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初应乡试失利,但这并未阻碍他继续追求文艺事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捐赀入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深化了自己的文学修养。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張凤翼與張燕翼皆中举人。这两次考试的成功让他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剧作者的决心。他屡次应试不第,这种经历也激发了他写作更多关于历史和传奇故事的作品。
晚年的張凤翼以卖文度日,他的大量作品中,最为流行的是《红拂记》,这部作品是由他于嘉靖二十四年的新婚之际创作完成的。在这个故事里,他运用了一系列精彩的情节和角色,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爱情和忠诚等主题的思考。
总体而言,《红拂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是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感悟,同时也是明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