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一生最为人称道的贡献,莫过于四岁那年的慷慨行为——他将一个梨子让给了弟弟。
这份仁心仁德,在后来的日子里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展现。孔融长大后,他虽然才华横溢,拥有五车诗书,但在国家的发展中并未有显著的影响力。他更倾向于批判社会,言辞激烈,有时甚至会说出一些不受欢迎的话,这种放荡不羁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场。
作为文人的他,没有上战场之选,那么应该更多地投身于对国家有益的事业。如果当官,他应该是父母官;如果没有当官,那就留下些精神财富给后人。但孔融既曾做官,其政绩平平,又是一时之间的小名士,他擅长的是批评朝廷和传统文化。这类傲骨文人,即便是在现代,也不会缺乏,他们自认为深谙世事、精通学问的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总有一群这样的人物。不过真正洞察世界、钻研学问至深的人,却像逆水行鱼一样难以多见。
孔融的死,可以说是自己一手促成。他因辱骂曹操及其家族而觊觎死亡。曹操虽然忍耐了许多次,不愿意杀他,但最终还是找到了机会。当曹家占领邺城,城主袁熙妻甄宓被公认为三国第一美女,而曹丕却无法抗拒她的魅力,对她产生了非分之想。孔融看不过去,便当众指责曹操,说周武王如何剿灭纣王,将妲己进献给周公。曹操听闻此话,一时不知所措,反驳道:“你这个故事从来没听过。”孔融讥笑回应:“既然如此,从今天这件事推断出来!”
这一番话惩怒了曹操,他心中愤怒,却又不好发作,因为孔融乃东汉名流,让其落败,可损害到曋家风范。
因此,只能暂缓处置,以免失去理智。那位负责捏造罪证的人,是个声望低下的文人,被命名为路粹。在他的巧舌如簧之下,加上了诸多不实之词,将孔融定性为“大不孝”,最终导致汉献帝处决他。
而且,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涉及到这件事情的是他的哥哥——那个接受梨子的少年也就是16岁的孔褒。他在逃避通缉的一位士大夫张俭时,就是由年幼9岁的孔融开门接待。而随后的调查显示,由于年龄原因,当初开门者无需承担责任,所以该案件似乎只是偶然间牵连着16岁已被处决。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起那位送出了生命以换取兄长生命的小伙伴——14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小小的心愿,就为了保护自己的兄弟付出了代价。这一次再次让我感叹: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小孩的心意,也可能成为决定命运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