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方苞

0

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被尊为桐城派散文之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方苞自幼聪慧过人,从小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在四岁时,他已经能够吟咏对联;五岁时,便能背诵古典文献中的章句;六岁随家迁居江宁旧居后,他仍然保留了桐城的地方身份。在十六岁时,他跟随父母返回安徽桐城,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二十四岁时,方苞来到京城,在国子监中学习,并结交了一批同样热爱文艺的人们,因而他的名声迅速在学术界传开。他不仅在文章上得到了大学士李光地的高度评价,即称赞他的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而且在科举考试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32岁那年,他考取了江南乡试第一名,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他以进士第四名被录取,但因母亲病重未能参加殿试。

然而,在康熙五十年的《南山集》案件中,由于他给该书撰写序言遭受株连,被逮捕入狱,最终定罪判刑。但即便身处牢狱之灾,也没有阻止他继续撰写文章,最终完成了《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等重要作品。

经过两年的苦难生活后,由于重臣李光地的极力营救以及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最终免死释放。之后,他被任命为皇帝文学侍从,并参与编修多部重要文献,如《乐律》,还曾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等职务。

雍正朝初期,他解除旗籍,被授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一职,再次升迁至翰林院侍讲学士。一段时间内,他担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同时主持编纂多部史志类书籍直至乾隆朝。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经典文化的敬仰与深刻理解,以及对于道德法制与文学艺术结合的独特见解,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大量著作中,其中包括周官集注、周官析疑等经典著作,以及众多论文和杂文。

作为一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和道德观念者,对于古代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理解并进行阐发,对程朱理学有所尊崇,其思想影响深远,是清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