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淮学院科研处,胡伟武如同养育孩子般对待产品开发。回顾2002年春节,他带领的龙芯课题组不放假,而是奋力于中央处理器(CPU)的物理设计之中。这一课题组的坚持,是为了铸就中国第一台不依赖进口CPU的计算机。农历马年的这一时刻,他们贴上了“辞旧岁狗剩横空出世,迎新春龙芯马到成功”的春联,其中“狗剩”是早期产品Godson的中文名。
八月十日清晨,在欢呼声中,中国首枚自主知识产权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诞生了。这一成果孵化出了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其董事长胡伟武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他解释说,从2010年4月成立至今,主要做了两件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产品拿到市场试试。”
经过三轮“试错”和迭代,胡伟武有信心将龙芯带向开放市场。截至2020年,龙芯产业链上已有几千家企业,而软件生态也在不断丰富。胡伟武表示,要建立一个独立于Wintel(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CPU)和AA(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和ARMCPU)体系之外的自主信息技术体系,这是一个长远目标。
他认为,要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上市销售或解决问题,“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就像英特尔、谷歌一样。” 目前,一些重要合作伙伴已经发布了数十款基于龙芯平台的最新产品,这些包括联想、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公司。
对于创新与发展时间点,胡伟武以苏联航母故事作比喻:“如果把创新比作数学函数,我们往往关注3个变量:体制机制改革、经费投入、人才;但我认为还需要关注第4个变量——耐心和时间。” 他强调,无论是在发动机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并且只有坚持“为人民做”,利润才会随之而来。(赵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