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苏少卿京剧票友的自我探索与不愿学京剧的原因

0

自我探索之路:苏少卿的京剧梦与不愿学京剧的思考

清光绪二十四年,我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初为徐州第一小学教师,但不久后我辞职前往北京,以学习唱京剧为目的。我父母力劝我改变想法,但我的决心未动。幸运的是,教师王玉芳和书法家张伯英提供了资助,让我的梦想得以继续。三年之后,我完成了学业,但由于身高1.80米,这让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衣帽,导致无法正式登台演出。

1927年,我再次来到上海,并在高亭唱片公司任职。在这段时间里,我穿梭于上海、北平、天津之间,为各种活动录制唱片,主持票房,并进行演出。此后的数十年间,我写下了大量戏剧评论、考证文章,以及梨园掌故等内容,为《申报》、《文汇报》、《戏剧月刊(大东版)》等媒体贡献了一份力量。

1932年,由于家庭工业社的资助,我创办了“无敌播室”,每晚在李树德堂电台黄金时间播出三四个小时。这里不仅是我教导老生戏的地方,也是讲述剧坛评论和梨园掌故的平台。而且,每周末我会邀请名伶名票共同上台,开启电台教戏及伶票会唱特别节目的先声。这一传统延续至1965年我离开上海前。

我的生活中,没有太多关于物质享受的追求。我秉性坦荡,淡泊名利,只是对古玩旧书有着深厚的热爱,每天必定夜读。不知几间屋子的苏华旅馆,是家族遗产中的一个秘密,而我却没有去过一次。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我的热爱与投入。我编著了《大戏考》(大声第—版)、《袖珍戏考》、《戲劇月刊》等书籍,用毕生的精力传播普及戏曲艺术,更是特别关注京剧艺术。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有人依然选择不学京剧。这让人难以理解,却也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道路。如果有人问起为什么不愿意学 京剧,或许答案就在于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心理认同和情感投入。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不同的声音相遇,便能激发出不同的旋律。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