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皇帝被称为“张德林家”,这种世俗称谓是如何广泛流行起来的?这源于《晋书·石季龙载纪》中的一句:“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宋初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上升,这导致了皇帝自称“官家”的现象。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庶民阶层向上流动,“官家”这一称谓逐渐普及。
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由于长时间的混乱,一些强大的军阀能够自立为王,使得“天子”一词变得过分普遍。这种情况下,“君权神授”的观念开始动摇。在赵匡胤即位前,他通过“黄袍加身”而成为皇帝,并后来又通过“杯酒释兵权”来收回权力,这些都显得有些轻松。但为了让手下的将领信服,他不得不表现出宽仁大度。
二、世俗习惯中的流行
除了用来称呼皇帝,“官家”这个词还广泛应用于民间,有时指达官贵人,有时指公婆。如《野客丛书》中记载的一则故事中,媳妇就叫翁姑为“官家”。
从历史上的本义看,“官家”可以代指三大类人:一是皇帝,二是当官的人,三是公婆。当它用来代指皇帝时,与正式场合下的“敬称——‘皇上’”有所区别。
两宋时期,由于选拔人才数量众多,从底层涌现出的文臣,对待皇帝有更亲切的态度,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叫他为“官方”。《湘山野史》记载了一个故事,在那里李仲容曾经对宋真宗说:“请‘官方’把大号酒器撤走。”真宗询问其由来,被解释为兼具三皇五帝之德。
然而,即使如此,不乏质疑此名的人,如宋太宗赵光义。他曾经请教徐铉、杜镐二人,但他们仅仅拿出了关于三皇五帝的理论敷衍过去。这说明真正原因并非因为谦虚,而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