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宋朝开国皇帝为何被称作官家这个世俗谑语是如何广为流传的

0

在古代,皇帝被世俗称为“官家”,这种称谓源远流长,始见于《晋书·石季龙载纪》:“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自称“官家”,反映了当时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提升的社会现实。后继者们为了表达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愿,也未改变这一称谓。

随着宋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大量庶民阶层进入仕途,“官家”这一世俗称谓逐渐流行开来。唐末藩镇割据导致中原地区轮换五朝八姓十三君,此时人心浮动,“天子”一词泛滥无度,只要兵强马壮就可自立为王。在这样的背景下,“君权神授”的观念开始动摇。

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登基,并以“杯酒释兵权”收回权力,这些手段虽然显得轻巧,但却是他赢得手底下兄弟信服的一种方式。此外,他还表现出了宽仁大度,以此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二、世俗称谓的传播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也广泛用于民间,有时候用来尊呼达官贵人,有时候用来呼公婆,如宋代《野客丛书》中的记载所示。从字面意义上讲,“官方”的本义可以指三大类:一是皇帝;二是当职的人;三是公婆。当它指代皇帝时,与正式场合中的“敬稱——‘皇上’不同,其区别在于前者为普通语境,而后者为正式场合使用。

两宋时期,由于选拔人才的数量和频率远超汉朝和唐朝,从底层崭露头角的文臣对御座上的主人有调用其为“官方”的习惯。而这些文臣的地位与受到尊重,使得他们将这作为自然而然的事实。这一点体现在李仲容向真宗提出撤去大号酒器的情节中,当真宗询问为什么要叫他"官方"的时候,李仲容引用《万机论》的说法解释道:“三皇兼天下,五帝主天下。兼具三皇五帝之德,则曰'官方'。”

然而,在他的前面还有其他质疑过这个问题的人,比如太宗赵光义,他曾经请教徐铉、杜镐,他们都拿出关于"三祖五祖"的话题敷衍过去。但真正原因还是因为人们习惯了将天子这样命名,是一种文化传承,不必深究其背后的深意或政治考量,它只是一个历史常态的一个小片段。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