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画像。
皇二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是孝诚仁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从一岁多大的婴儿时,就被立为太子。但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被废;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十月,再次被废,并受到禁锢。在雍正二年的去世前,他曾被追封理亲王,谥号密。
皇三子胤祉,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母为荣妃马佳氏。允祉以博学多才著称,是乃父学术上的得力助手。在康熙征葛尔丹时,胤祉领镶红旗大营。他21岁被封诚郡王,但次年降为贝勒;32岁晋升为诚亲王。当雍正即位,他被命守护父亲的景陵。雍正八年的去世前,他遭到爵位夺取和囚禁。在他十年的离世之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
皇四子胤禛,出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母亲是孝恭仁皇后。在康熙亲征葛尔丹时,他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20岁时获得贝勒的封号,并在31岁那一年晋升为雍亲王。当他的父亲驾崩后,他继位成为雍正帝。
皇八子的名字叫做胤禩,在1681年的清朝建立初期出生。他母亲是良妃卫氏,而小的时候,由其兄长的妻子惠妃抚养。这段经历使得他备受赞誉,有人甚至在面对君主时夸赞“心性好,不务矜夸”。这自然让康熙感到高兴,对他进行了17岁的早期封号作为贝勒,并且任命他署内务府总管事宜。不过,由于争储位的问题,最终失去了这些头衔并受到拘禁。而当胤礽重新获释之后,他又恢复了自己的贝勒地位。但是在雍正即位之后,为稳定情绪的情况下,又给予了他一些职责并提升其爵级至廉亲王,同时授予理藩院尚书之职。此外,还让他负责工部事务直到第四周年。当同样为了结党妄行等罪名而削去其所有荣誉、圈禁并削宗籍,更改姓名至阿其那的时候,那些动作都发生在元和三年。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胤祥,是清朝第十三个孩子,也是在1686年的清朝建立期间出生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与其他兄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由于他们成为了雍正在权力斗争中的关键支持者,使得他们的地位变得不可忽视。
最后提及的是14个孩子中的一员——十四孙,以及他的福晋,他们共同构成了清朝的一个重要支柱家庭结构,这也反映了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及政治联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