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旉,一个在“靖康之变”后诞生的生命,其父亲高宗赵构是逃跑皇帝的代名词。赵旉出生前三个月,就被封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虽未有太子名号,但实为储君。在高宗独生子的身份下,从降生之日起便享受着无比的关爱与呵护。高宗畏敌如虎,在面对金兵南侵时,只能选择逃跑,这种行为,或许是受到父兄被俘受辱的刺激,不愿步二者的后尘。当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下,高宗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路奔逃至杭州,最终遭遇兵变,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旉。
苗傅和刘正彦逼迫高宗退位,让赵旉登基,并改元明受。隆佑太后执政后,为安定局势,与宰相朱胜非商议,让赵旉即位,同时假意笼络苗刘二人,但暗中联络大将张浚等人,要求他们火速勤王帮助高宗复位。在先期抵达的韩世忠、张浚等人的到来之前,苗刘二人已因畏罪潜逃并在路上祸害了不少郡县。但不久,刘正彦被擒获,而苗傅则在建阳地方团练手中被擒献于韩世忠处,被处以凌迟极刑。
同年五月,当金兵暂时北撤时,高宗携带赵旉离开杭州北上建康(今南京市)。然而,由于行宫中的疟疾加剧以及宫女不慎踢翻炉灶引发巨响,使得三岁不到的幼儿失去了性命。在得知独子夭折后的消息,一向心情脆弱的高宗悲痛欲绝,即使将宫女和保姆一并处死,也难以消除他的悲伤。事后,他追封赵旉为元懿太子。
由于其在位时间过短且由叛军所扶立,再加上未举行正式登基仪式,所以并不被史书载入宋朝真正皇帝之列。不过,在元末红巾军起事时,有人冒充宋朝皇室之后者,如韩林儿,对他进行尊称,并追尊庙号为简宗。这段历史仿佛是一道淡淡的火锅汤底里隐藏的小故事,却深藏着整个民族对于荣耀与耻辱的一次巨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