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旉,宋朝的“消失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曲折命运的轨迹。他的父亲高宗赵构,是一位逃跑皇帝,在面对金兵南侵时选择了逃脱,而不是抵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带着儿子赵旉逃至杭州,途中遭遇兵变,将皇位让给了三岁大的赵旉。这一转变是由苗傅和刘正彦逼迫所致,他们迫使高宗退位,让赵旉登基,并改元明受。
然而,这段短暂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在隆佑太后执政后,她与宰相朱胜非商议,让赵旉即位,同时暗中联络外地将领帮助高宗复位。在这期间,苗傅和刘正彦因罪潜逃,但最终被捕并处死。同年五月,金兵北撤,高宗携带着病重的赵旉离开杭州北上建康。当年的七月,一次意外导致宫女踢翻炉子声惊幼帝,不幸死亡。
由于之前宫女不小心受伤失去生育能力,加之得知独子的夭折消息,高宗悲痛欲绝,对宫女和保姆进行惩罚也未能缓解其悲伤。他追封了赵旽为元懿太子,但由于没有其他继承人,最终传位于宋孝宗。尽管如此,由于其在位时间短暂且是叛军扶立,因此并不被史书作为真正的宋朝皇帝。但是在元末红巾军起事时,有人依然尊称他为正式皇帝,并追尊庙号为简宗。这段历史上的“消失者”故事,如同一道无法抹去的痕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反思历史、理解权力斗争及其后果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