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帝王对多尔衮的态度与评价:从乾隆的公正到宣统的复辟
在清朝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尔衮这位开国功臣曾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权力的变迁,对他的态度和评价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乾隆皇帝被认为是对多尔衮最为公正和尊崇的一位君主。在他治下,不仅没有任何动荡,也没有对多尔衮有所贬抑或褒扬过分之言。相反,他在史书上记录下了多尔衫的事迹,并且将其作为一段光荣历史来铭记。
嘉庆帝继承乾隆之后,虽然并未做出明确表达,但是在道光初年,当他前往避暑山庄时,为追念祖宗而赏赐给后人的睿亲王禧恩三眼花翎,这是一份极高荣誉。这背后不仅仅是表面的恩泽,更暗示着嘉庆帝对于多尔衮功绩的认可,以及在当时紧张而混乱的情境下,他迅速拥立道光为新君这一举措。
到了道光时代,这位皇帝更加明确地重视并推崇前辈先烈。他不仅赏赐给予敬仰于祖宗功勋的人物,而且还特别提拔了一位秀女全嫔,让她成为自己的妃子,并生下咸丰皇帝。这两大功绩使得全嫔受到深厚宠爱,而她的家族也因此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不过,由于慈禧太后的影响力,这些都被冠以“老祖宗”的恩泽,以此掩盖实际上的赏赐行为。
宣统末年,即使面临着满清江山已尽头风雨之际,慈禧仍旧坚持让摄政王出掌朝政。她试图回归顺治初年的模式,将摄政权交由小皇帝生父处理,同时设立一位虚名中的“懿旨”——即由隆裕皇太后的命令行事。这似乎再次确认了摄政制度对于清朝政治结构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宣统摄政王却因才疏势孤,被迫逐渐退居二线,最终导致满清覆灭。而这些往事,又如何能逃脱那些遗老们唏嘘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统年间,一群激进分子公开发布了有关亲王奉禄的情况,其中包括最高级别的大臣三万两、辅佐官员一万五千两以及和硕亲王的一万两等待遇。此举激怒了政府,他们认为这是对国家元首及贵族身份的一种侮辱。
尽管如此,即便是被平反、重获殊荣,如同顺治时期一样,被人们广泛尊称,只要不是直系血脉,那么对于开国定基者如多尔衫来说,大肆赞扬就显得有些过犹不及。而他的成就自然又一次落入顺治之手,而那座孝陵里的神圣纪念则继续传颂着他的伟业。而至于他的后人累积诸多谥号直达二十二个字,其实更像是对这段历史的一个点滴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