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僧侣可朋的传奇故事,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点缀。他的诗作,如同醉酒般流畅,他以“醉髡”自号,世人称之为“醉酒诗僧”。在他的一生中,他积累了不少债务,但他总能借助朋友之间的诗歌交流来度过难关。他的才华横溢,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和哲理。他与许多名士交往,如卢延让、欧阳炯、方干、齐已和贯休,他们共同欣赏和创作诗歌。
可朋的作品深刻地宣扬了佛教思想,并揭示了社会和阶级的矛盾,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对受苦的人们同情的心态,以及对祖国山川美丽景色的赞颂。他的风格多变,从明快到凝重,从疏淡到旷远,从晦涩到峭刻,每一首都展示着不同的艺术魅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全唐诗话·卷六》记载了一段有关可朋的事迹:在唐朝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85年—963年),可朋出生于丹棱县城东门外枫落村。当他20岁时,在本县栅头镇九龙山净众寺削发为僧,并后来成为寺庙的住持。在一次夏日聚会上,可朋应邀与当时任丹棱县令的欧阳炯共饮月光,唱和著名的是他那首《耘田鼓》,以此回赠欧阳大人:
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令桑蔴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
这首《耕田鼓》震惊当朝,被皇帝孟昶赐予十万钱币及五十匹布料作为奖励。这篇作品甚至被收入《十国春秋》史书中。此外,还有其他几首其作品保存至今,如《玉垒集》的四首存入《全唐诗》。
杨慎在其论述中提及:“唐代诸子,我辈所推崇者,其人亦寡,而陈子昂、李太白、丹棱僧可朋三君独占先路。” 可见,可朋的地位并不亚于其他两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