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弄不清楚李唐的皇帝继承制,说再多都讲不明白皇帝为何不信任太子李亨。这种状态就是太子乃危险品,稍有不慎就会坑爹。比如说,开国皇帝李渊就曾经历过。
说到这里,实在有必要说一下李唐的文化基因。唐国皇帝李渊,祖父李虎是北魏时八柱国大将军。而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李渊的生母和皇后独孤氏,一个儿媳(唐太宗的媳妇)都是鲜卑族。“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文化基因会影响命运。
唐以前大多王朝以儒治国(准确讲外儒内法居多),儒家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周礼》就明确表示,这就是说皇后生出来的最大儿子,才有资格做皇帝。
据记载,李渊有22个儿子,面对皇位,皇子们内心的小火苗都熊熊燃烧。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杀掉太子的重要一步。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威胁,而这个担忧一直伴随着每一位新登基者。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特敏惠”的李承乾被立太子。但更让他没有安全感的是,他亲爹偏心特别喜欢二弟魏王 李泰。这导致了兄弟间出现反目成仇的情况,并且最终导致了某些人的悲剧结局,比如“谋夺长”而受到惩罚的事迹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性矛盾和冲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即使是在当时强大的帝国里,也存在着这种担忧,无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老臣们对于新君是否能够稳定统治持怀疑态度的一个原因之一——他们总是在寻找那些能稳定江山、避免宫廷斗争爆发的人选来支持和辅佐他们,他们并不相信任何一个无经验或缺乏足够政治智慧的人物能单枪匹马地掌握整个帝国。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些老臣们就会继续等待更多合适的人选出现,以防万一未来发生什么意外事件,从而保证国家安全与稳定。
此外,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到当时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格局,因为在一些时候,不同的地缘政治条件也会影响到君主选择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预防措施,更像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心理战役,而非一次性的决策过程。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那个时代,由于各种复杂的情绪和利益冲突,以及历史上的种种变故,每个人都不确定谁将是接班人,所以自然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储君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以及整个家族甚至国家未来的命运。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用“危险品”来形容那些潜在竞争者的原因,它既表达了对未知风险的一种警觉,也反映出了那段时间人们对于未来不可预测性的恐惧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