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尤其是在故宫之外。虽然太和殿作为金銮殿,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但它主要用于重大典礼,而不是日常政治活动。实际上,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在清朝历史中,有24位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了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立后妃以及对将出征的命令。
然而,清朝并没有明朝那样的早朝制度,即每天一大早召集官员议事的制度。相反,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并且实际上的权力掌握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等皇帝,他们的上学时间安排在早晨,因此召见或觐见通常安排在放学之后或午饭前进行。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不一定选择固定的地点。
康熙年间,他曾经喜欢在畅春园议政,这座园林是根据江南风格建造,以作避喧听政之用。此后,每年大部分时间雍正也居住于畅春园直至去世。而据统计,康熙皇帝三十六年居住于畅春园257次,大约占全生历程的一半。
雍正则把圆明园升级为御园,并进行了扩建,将原来的中轴线往南延伸,在南部建设了能够上朝理政功能的大型建筑,如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殿,以及必要的办公设施。这形成了一种“外朝”与“内寝”的分区模式,使得圆明园成为一个独立的宫廷区域,并非仅仅是一个普通庭院。
乾隆时代同样如此,他也喜欢在圆明园办公,有一年168天几乎占到了一年当中的43.86%时间,其中105天是在紫禁城度过66天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其余44天则是在孔子的故乡曲阜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