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尤其是在故宫外。明代末年和清初时期,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动确实在太和殿(金銮殿)举行,但这主要限于重大典礼和仪式,而不是日常的国政处理。
实际上,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宫内部办公,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场所,如畅春园、圆明园等进行听政。康熙皇帝特别喜欢在畅春园内处理国家事务,他曾经连续居住了三十六年,每年至少驻守七次,有时甚至连续驻留数月。这不仅是因为他喜欢那里宁静的环境,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国家事务。
雍正皇帝继承了这一传统,他把圆明园升格为皇家御园,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这里,他设立了一个“外朝”区域,用以避开故宫内廷繁琐的官员来集中精力处理政务,这也体现了一种位面悠闲生活的理念,即即使是最高层次的人物也能享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隐私与舒适。
乾隆时代的情况也是如此,当他决定留下时间管理国家时,就会选择不同的地点,比如圆明园或承德避暑山庄。他似乎并没有将自己的办公室局限于紫禁城内部,而是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从而实现一种更加灵活且方便的地方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