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高祖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一场史称“玄武门之变”的政变。在这次事件中,李世民不仅将自己的两个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除掉,还成功迫使父亲高祖即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了皇帝位,这一历史时期被后人称作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他取了贞观这个年号。要知道,李世民能够逼宫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手下那些精兵悍将们在他们精心策划的计划下,一举击败了这些对手,最终使得自己成为新的皇帝。
实际上,在君主制的框架下,只有君臣关系,没有其他复杂的情感纽带。因此,对于当时的君主来说,虽然儿子可能会有亲情,但首先是一个臣子。而且,他们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敌对关系,而非简单的血缘联系。简而言之,就是在政治层面上,李世民与其兄弟首先是竞争者,其次才是亲属。这意味着对于父王来说,这一切都是无法控制的事情。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李世民本身功绩卓越,并且拥有大批忠诚的手下军队。如果父亲能顺从地让出位置,他或许还能获得“文王之明”的美誉。但如果执迷不悟,那么即便有宽恕,也难以满足那些谋士和将领们的心愿,因为他们已经证明过可以除去手足,更何况父子间?因此,当面对这样的逼宫局势,只能是叹息。
至于说到两耳不闻窗外事,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解读。当一个人退位,就自然不会再介意窗外的事物。而且,儿子的能力确实令人钦佩,他治下的大唐帝国繁荣昌盛,与他的统治者保持一致,因此这种情况下,无疑会让退位者的地位变得无关紧要。此外,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一心只顾生孩子”这一说法也并不准确。因为当我们追溯时间线,我们发现,在627年之后,即成为太上皇后的那一年里,尽管他还有22个儿子,但主要的大部分都已经出生完成,所以并没有必要特别提及这点。
总结来说所谓“一心生孩子”,其实更多体现的是退居太上皇后生活中的闲散、浮华,而不是单纯指责他只专注于生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