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简介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他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文学界的知音。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即位施政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他被立为皇帝,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并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岳飞冤狱平反。除此之外,他还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他重用主战派,大力备战。
内禅皇位
淳熙十六年的二月初二,他禅位于三子赵惇,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但即便退居太上皇之职,他仍然勤于理政,用尽心机防止宰相发展个人势力,最终成功地防止了权臣擅权揽政的情况发生。
染病逝世
绍熙五年的六月初九,他因病去世。在其生前与死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无疑体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对国家安定繁荣的关切。
军事改革
在军事上,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义兵制,将农民编入义兵队伍,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壮大了军事力量。他还积极选拔将领,对自己也进行骑射训练,加强国防能力。
文艺成就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贡献外,他还是一位有才华的人物,有词作流传至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不仅显示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也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给他的形象。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可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其影响力延续至今,不仅在历史学者中享有盛誉,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也是一个难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