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初期,北方辽国以外,宋军如同无敌的巨龙,横扫天下。然而到了末期,这曾经强悍的军队却变得羸弱不堪,那么宋军是如何一步步变弱的呢?其实制度才是根本。
《宋史·兵志》记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此外还有少量驻守西北部的蕃兵,以及隶属于地方治安部队的土军和弓手。
由以上记载可知,宋代的大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中禁军负责戍卫京师和对外出征,是大軍战斗力的主体;厢軍则主要從事工役或杂役,如筑城、制作武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侍衛、迎送等,因而也稱“役兵”;鄉軍則完全就是平時接受軍事訓練的小農民,最主要的是負責修城、運糧捕盜或者協助禁軍守邊等任务。
作为最精锐的大軍力量之一,禁軍編制為厢(辖10個)、軍(辖5個營)、營(辖5個都),每都100人。其中營乃是禁軍基本建制單位,在大勢調動、屯戍和作戰中,一般均以營計算武力。
厢國虽也是常備,但由于承擔雜役任務而且不經常處於訓練與作戰狀態,因此後來已無法發揮任何實質性作用。而鄉國則完全是民眾組織,由於並未脱離生產,其實際效果亦難以保障其戰鬥力。
赵匡胤篡周建立新政权后,为改变五代十国以来的武强文弱局面,将禁旅收归皇帝并推动了重要改革,而这套制度则反映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強干弱枝。在汲取唐末藩鎮割據及五代十国乱世经验避免地方势力过強威脅中央统治,有将精锐抽调组成禁旅,从而使得僅剩下一支能夠依靠皇帝直接指挥的大规模专业化战斗力量,即随时准备應對各種危機。
内外相维。即将最精锐的一支殿前护卫与侍衛親卒两部分独立运行,其中殿前護衛专注于京城保衛工作,而侍衛親卒则分布于各地担负着巡視監控任务。
兵權分離。为了防止武將過度集中權力又對整體系統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嚴重問題,比如兩司三衙長官長期虚职导致功能失效,以及战争时临时任命率臣领导士卒的问题,這些措施最終導致了严重影响到整个帝国的安全与稳定。
尽管这些改革旨在确保中央权威,并减少地方势力的扩张,但它们同时也削弱了国家对外自卫能力,因为它限制了将领们能够有效指挥他们的人数。此外,它还可能导致忠诚度低下的士气问题,因为士兵们被迫不断更换位置,他们没有机会培养忠诚和团结感。这一切综合起来,不仅加剧了内忧,也削弱了国家对于来自边疆地区的潜在威胁做出的反应能力,从而加速了整个帝国崩溃过程中的速度。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战略上 北宋通过设立一个中央化管理体系来试图控制所有资源并保证自己的统治稳定。但这种系统虽然帮助创造了一定的内部秩序,却因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并因此逐渐变得脆弱。在社会结构层面上,该体系进一步压缩进阶级之间差距,但这也意味着那些拥有更多财富与影响力的贵族家族获得更加坚固的地位,这进一步恶化了社会矛盾并增加经济上的压力。此举虽然短暂增强王朝内部凝聚力但长远来说却带来了深刻后果,对全体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原因背后的复杂性所需探索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