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帝(大元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与今天的北京
天顺帝简介孛儿只斤·阿速吉八(一作阿里吉八,Ragibagh/Arigabag,1320年—1328年),元朝第7代皇帝,蒙古帝国第11代大汗(1328年在位)。他是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与八不罕皇后所生之长子,在漠北成长。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二十日被册封为皇太子。做太子期间,泰定帝曾令人将《帝范》翻译为蒙古文,更名《皇图大训》,让太子阅读。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初十日,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上都病逝,他的丞相倒剌沙专权自用,但仍然迟迟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这引发了权力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知枢密院事钦察人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并于九月十三日迎立元武宗之子图帖睦尔即位,为的是对抗倒剌沙拥立9岁的皇太子阿速吉八为新君,这标志着“两都之战”的开始。
双方经过多次战争,一开始双方互有胜负,但后来,大都朝廷逐渐占据军事优势。天顺元年(1328年)十月十三日,大都朝廷的军队包围上都,最终导致倒剌沙等臣下出降,而丞相倒剼沙则一个月后被杀。当时关于阿速吉八的下落,没有确切记载,但据史料显示,他可能是在这场战争中遇害。
作为历史人物,清朝史学家曾廉评价其:“论曰:曾子以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斯为君子人也。”尽管如此,由于他的统治时间极短,因此很多史书并没有详细记录他的统治情况。至今,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段历史上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一个王朝如何因为权力的争夺而走向分崩离析。而今天,当我们站在北京这座充满历史沉淀的大都市中,可以想象当年的盛世与衰败,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学习到关于权力、忠诚以及国家稳定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