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代十国至北宋,二百多年间,政权频繁更替,其定都之地主要集中在开封。北宋时期,以开封为中心,经济繁荣无疑与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然而,这座城市的地理优势同样存在缺陷,如无险可守,一旦黄河被敌军突破,便易受包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屯驻重兵,但长此以往,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赵光义坚决反对迁都,不仅是因为他认为德治比山险重要,更是因为他自己在开封建立了庞大的势力网络。如果迁都,他的力量将受到威胁。在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后,赵光义利用“在德不在险”这句话巧妙地顶住了太祖的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北宋曾考虑过迁都,但最终并未实施。这部分得益于历史上的偶然因素,如宋太祖突然去世、赵光义继位,以及后来的战争和政治变动。此外,由于北方如狼似虎的契丹人、女真人的压力,再加上内忧外患,使得开放式战略逐渐显得不可行。
然而,当靖康之变发生时,无论是开封还是其他地方,都无法挽回已经倒塌的大厦。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提及到“在德不在险”的话语,或许只能用来安慰心灵,而不能作为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