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太祖忽然离奇驾崩,年仅五十岁。关于赵匡胤之死,一直是一个谜团,有人猜测他是如何突然暴毙的。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宋太祖英年早逝,这无疑让人们充满了好奇和不解。
事实上,在官修的宋史上,关于赵匡胤之死,只有简短的一两句话记载。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那么,在开宝九年的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究竟发生了什么?赵匡胤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再看后一句,“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这里也有两个疑问,一是二人深夜见面,是不是仅为了喝酒?二是,即便只是为了饮酒,为何要屏退左右侍从?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有重要秘事要谈,但到底是什么事呢?
在这个晚上,有一幕令历史学家们一直困惑,那就是当时两人举起柱斧戳地,还发出清晰的声音:“嚓嚓”,并且同时喊出“好为之”这句话。这一幕似乎表明他们在讨论某件重大的事情,或许是一种继承皇位的问题。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谈话前面一定有一段更复杂、更深刻的情感纠葛。也许是在那瞬间,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而他的继承人的命运也随之揭晓。他说出了那最终的话语:你当继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干。这话背后的悲悯和无奈,让人难以忘怀。
首先说说赵光义,他在开封府担任府尹长达16年。在这期间,他培养了一批忠诚的手下,其中包括文武双全的人才。而且他本身礼贤下士,对朋友宽厚,对手善待,因此他的势力根深蒂固。
大臣们对迁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东京根基已固,不应动摇。但就在此时,也反对迁都的赵光义却用了一句微言大义的话来打动了赵匡胤:“在德不在险。”这一句话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展现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忧虑,因为迁都会削弱他的势力。
由此可见,“在德不在险”的道理确实很有分量。但为什么他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说服对方呢?这是因为,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一点:六个月之后,即使没有真的迁都,也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故——这位曾经的小小府尹已经成为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