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朱彝尊国学经典在物品中的应用与探索

0

在清代词人、学者朱彝尊的生活中,国学经典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字是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他出生于浙江嘉兴市秀水(今称),康熙十八年举科博学鸿词,并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朱彝尊不仅擅长文辞与考据,他的医著《食宪鸿秘》也流传至今。

作为清初一大词派的开创者之一,朱彝尊代表了浙派,与阳羡派并峙称雄。他在1678年经过八年的努力辑成《词综》,选取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660家诗人2250多首,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并附有作者小传和一些宋元人的评语。这部作品至今仍然是中国词学领域的一种重要选本。

朱彝尊认为好的词要“醇雅”,避免使用过多“硬语”或“新腔”。他奉姜夔和张炎为词坛正宗,并说:“虽然我所写之言虽小,但亦有未及言之处,用声技巧来表达其意,其辞愈微而意愈远。”这种观点在当时对他的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有一些寄托兴亡之感。

然而,这样的观点也限制了他作品的题材范围,使得他追求技巧而忽略了沉厚之意。尽管如此,他留下了一些佳构,如〔桂殿秋〕中的“思往事,渡江干……”以及〔卜算子〕中的“镇日帘栊一片垂,燕语人无语。”这些都被后世推崇,但同时也有人批评他的作品过分追求声律琢磨,不够深沉厚重。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