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时期,齐人邹阳以其卓越的文采和辩才闻名于世。他曾是吴王刘濞的门客,但当吴王计划叛乱时,邹阳上书劝阻,却被吴王忽视。在此之后,他与枚乘、严忌等人离开了吴国,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相交。邹阳因其智谋和慷慨,被尊为上客。
他的文章七篇,其中两篇《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现存至今。另外,《西京杂记》还收录了他两篇赋作——《酒赋》、《几赋》,尽管这些作品现在已不可信。但从《上书吴王》可以看出,邹阳是一位志在维护国家统一的人,与贾谊、晁错有着相同的主张。
由于他是吴国门客,在叛乱尚未发生前,他只能用隐语进行劝说。在狱中,他写下了一封情意恳切的奏章,这份奏章不仅充满哀婉之感,还包含着激愤的情绪。他通过反复引用历史事实,使得词采华丽,并采用排偶的手法,其风格仿佛战国策士一般。
邹阳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思想文化相对自由的时代,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潜滋暗长的时期。在这背景下,大约文帝中期,他应聘到了富庶的吴国。然而,当太子误死事件发生并且晁错提出削弱诸侯王封地的时候,威胁性质转变为直接威胁。当时微有察觉,便写下《谏吴王书》,规劝对方不要轻举妄动,因为这样做将导致整个国家覆灭。
尽管如此,在他的言辞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于中央集权不可逆转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也说明了战国游士们所拥有的那种自由已经不能继续存在。而最终,当七国之乱爆发后,由于刚愎自用的行为,最终失败身亡。
随后他离开了不听劝告的大夫刘濞,而前往待士甚厚的地方——梁国内部。此时正值梁孝王刘武大力招贤纳士,为实现自己的帝嗣野心而努力。不过,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袁盎等人的刺杀事件发生。最后,不幸的是,我们失去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师,但他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即使是在清朝咸丰元年,一位知县还特意立碑纪念他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