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宫廷戏剧中,常见的情景是,一位身份低微的人被捕时,警官们发现他身着黄马褂,便无法对其使用暴力。有时候,黄马褂甚至成为了皇帝的象征,只要有人看到它,就会像遇到圣上一样,立刻跪倒叩首,说:“万岁。”然而,在观看那些关于紫禁城的影视作品时,我们经常会注意到,那里的卫兵们都穿着相同的马褂。他们虽然都是贵族出身,但他们所穿的黄马褂并不能带来皇帝亲临免罪的效果。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什么是黄马褂。在今天,这个词汇已经不再那么熟悉了。实际上,“马褂”是一种由满洲人发明的一种服装,它在满语中被称为“鄂多赫”。而“马褂”的名字就源于它最初设计给骑士穿着方便骑乘用的。这款服饰起源于贵族打猎时所穿的“行服”,后经过简化改良成为一种便携式服装。
根据嘉庆年间宗室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中的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和外班侍卫,以及班领和护军统领,都必须穿着黄色的大衣。”除了这些职务决定性的黄色衣服之外,还有一两种是通过赏赐获得,这些赏赐并不依赖于职务,而是基于定性上的不同。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叫做“行围裤”,另一种则被称为“武功裤”。让我们先谈谈前者,即所谓“行围裤”,这个名称直接来源于皇帝打猎活动中的围场。当一个人能够在陪同皇帝打猎期间表现出色,或进献珍贵物品以赢得皇恩宠爱,他就可以得到这种特殊礼物。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最后一类——即武功裤。这款衣服名义上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对于立下战功的人而言,他们将获得这样的荣誉。但直到嘉庆时期,由于立下战功并获赐予此等荣誉的人数极少,因此这一点变得尤为稀缺。
事实上,由于清朝末年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遭受冲击,每件奖励都失去了当初那种令人激动的地位。现在,只要一个人物拥有这样一件衣物,他就能享受到之前无法企及的地位和尊敬。但随着时间推移,并且由于晚清战争频繁,大臣们为了国家贡献巨大,而仅凭传统晋升系统往往难以体现朝廷对其赞扬之意,因为这些简单的手势已经不足以表达全部感谢,因此人们开始把这看作是一种常规形式来表彰。而最终,一切归结於统治者的喜好与赏赐方式,使得原本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如今却变得轻易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