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生活的奢靡与浪费,清朝是其最为典型的体现。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清朝皇室是如何在餐桌上铺张盛宴的。
自古至今,无人能比得上的,便是中国的皇帝,他们不仅巨大而且崇高,更是一道煊赫四方的风景。在中国历史上设计出的每一个细节,都贯穿着一个核心理念:把每一种享受都推向极端,让一切尽显繁复、夸张和浪费,不知疲倦地追求无以复加、毫无必要,却又令人叹息。
以吃饭为例,皇帝的心思深不可测,每一口美食背后牵动着天下百官的心弦。皇帝的饭碗中装满了来自各省份珍贵粮食,如东北地区提供黏高粱米粉子、散高粱米粉子以及稗子米;山西送来飞罗白面,而陕西则供应苡仁米和紫麦玉麦;山东则提供恩面和博粉;广西则有葛仙米,而河南则奉献玉麦面,以及兰州及西安特产挂面的诸多佳肴。
这些水土最佳之处出产的大材小用,比如北京选用的只限于三处黄、白、紫老米,即玉泉山、丰泽园及汤泉三地所生长出的珍品。此外,还有一些天下最美味之物,只有皇帝才能独享,如春季鲥鱼第一网捕捞到的鱼儿,用冰船迅速运往京城。这场海鲜争夺战,每年的第一批鲥鱼只有皇帝有权尝试品味,其余均被囚禁或弃置。
从镇江到北京约三千里路程内务府限定二十二个时辰(44小时)内完成送达,这对于送鱼专使来说意味着在途中绝不能休息,以免时间流逝,甚至有人因此丧命。这样的精致生活方式虽基于普通人的需求,但更常见的是刻意过度消费的一种做法,因为众所周知,尽管只有一个胃,但却要数十上百样菜肴摆满六张桌子的豪华盛宴。而且,在清代,这是一个简朴时代,可宫廷规定每日对付多少食品原料用于定额——即六百斤,其中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肉十斤两只羊,一鸡五只(其中当年鸡三只),鸭子三只各种蔬菜十九斤萝卜六十个葱六斤等等,并非简单粗暴,而是一番仔细打算后的结果。
此外,还要保证牛奶一百二十斤茶叶十五斤供给他人使用。但这并未阻止他们继续寻求更多,更好更精致的事物,为此,他们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土,将更多资源吸纳进来,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奢侈浪费现象。
总结来说,从饮食习惯可以看出,当时宫廷内部存在严格管理但又极端奢侈的情况,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放过任何机会去展示其力量和财富,最终导致了这种极端奢侈浪费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