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稳定的大敌。然而,从唐肃宗开始,大唐并未实施大规模的削藩政策,他们的削藩行动虽然存在,但往往是表面文章,效果微乎其微,即便是朱元璋时期也未能彻底解决藩镇问题,那么唐朝为何不采取像其他朝代那般的大规模削藩措施?或者说,中央权力是否真的不足以支撑如此举措?
若想推行如宋太祖推恩令那般的强力策略,每个地方的豪杰们必将公开反抗,因为他们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变故。一项有效的大力推行必须依靠坚实的后盾支持;否则,这些 藩镇势力的领袖就不会乖巧地听从指挥。唐朝曾尝试将一个藩镇一分为二,将一部分授予原有领袖亲戚,但结果令人讽刺:刚接手权利的亲戚很快被捕,被控为“利用兵权威胁皇室”,而捕捉他的正是原来领袖本人。
然而,这些割据各地、自立门庭的大臣们却对此种提议持怀疑态度,几乎无人接受。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他们视手中的权力如同第二条命,而一旦交出兵权,就担心自己的性命难保,即使皇帝提供优厚待遇,也无法让他们放下戒备和恐惧。
因此,在中晚期的唐朝,对付这些割据势力的任务变得难上加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有多少位伟大的帝王能够真正解决这一“藩镇”、“宫廷斗争”、“外戚”的复杂问题呢?只有在社会大乱或无主可循时,此类问题才会暂时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