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是三原(今属陕西)人。明代中期名臣,以其政绩和刚正清严的品格著称。他在明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中历任多个要职,总共有十九个官职,其中包括首任河道总督。
王恕的政治生涯始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他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授大理寺左评事一职。随后,他升迁至扬州知府,并在任内发粮救济饥民,以及兴办资政书院培养读书人。此外,他还曾因政绩被提升为江西右布政使,在任期间平定赣州寇乱。
成化元年(1465年),王恕受命安抚治理流民问题,并成功平定了刘通起义和石龙党羽的叛乱。在处理这次事件时,王恕坚持不杀无辜,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王恕还是云南巡抚期间,对付钱能等人的贪污行为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正直。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多次上疏陈述情况,但许多建议都未被采纳。最终,在宪宗的命令下,钱能等人受到惩罚,而王恕则被调往南京兵部尚书一职继续服务。
尽管如此,王恕仍然不满足于现状,他不断地通过奏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的是改善国家的政策与管理。当时的人们对他的敬仰程度可以从歌谣“两京十二部,只有一王恕”来体会。这也反映出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他的尊重与信赖。
然而,由于他的直言敢言,不畏强权,这也让他遭到了权贵宠臣以及宦官们的嫉恨,最终导致他被迫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在家乡,他依旧保持着高的地位,被认为是弘治三君子之一,与马文升、刘大夏齐名。
虽然离开了朝廷,但王恕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关心。他回归后的生活充满了荣誉,当朝廷需要人才的时候,再次召回来担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之衔。但即便如此,他依旧面临来自刘吉等人的阻挠与妒忌,最终因病去世,其遗容庄严而神圣,被追赠特进、左柱国、太师,并谥“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