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悠扬的文化海洋中,倪文东先生以其沉著痛快的笔触,绘制了一幅幅生命之美。他的书法作品,如同古老山峦间幽深洞穴般,蕴含着厚重与苍茫,又不失开张劲健的力量。
作为陕西黄陵人,倪文东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研究三十余年,他主编或出版了三十余部专著、教材和工具书,并发表了二十余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还荣获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二等奖。他曾在北京、西安、太原、新疆及黄帝陵等地教授和展览自己的作品,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中国书画院理事、中国图书馆协会教育委员以及北京人文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和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
他的篆隶之术尤为出众,以博采众家之精华而自成一格。在他笔下,小篆如同活泼灵动的小兽,而秦度量诏版篆则显得生涩劲健,不失古厚气息。隶体方面,他追求的是一种古朴生涩的趣味,与汉隶碑刻相通,更有莱子侯刻石与石门颂之风。
这份大胆放弃华丽求生的勇气,在他的每一次挥毫之间都可见端倨。在他的一些隶体作品中,即便没有蚕头雁尾,也没有强烈粗细对比,但笔画却自由舒展,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大方自然。这种高水准的艺术追求,是对一种独特格调敏锐捕捉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意味着对于匀净繁复审美的一种放弃。
在这个过程中,我多次目睹倪先生执笔时那种蓬勃的情景,那是一场沉著痛快的笔歌墨舞。“沉著痛快”是一种艺术格调,这种格调来自于一个人的豪迈气质。傍晚时分,当阳光洒满室内,他执起毛笔,一字一划,便是那句“江山代有佳人出”的变奏曲,每个字都是如此凝练,每个意境都是那么丰富。而这些,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事,它们背后,是一个人的岁月洗礼,以及对生活本身无尽探索的心情投入。
这样的品味,在今天社会上已经难寻,其实它更像是一首永远不会过时的情诗。一旦你被这股风潮所吸引,你就无法停止追寻,因为它既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共同人类情感的一抹色彩。这就是为什么当我读到邓宝剑教授关于倪文东先生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感到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那个充满智慧与才华的地方。当你真正理解了“沉著痛快”的意义,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在向我们讲述生活中的真谛——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乐观积极,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最终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这正是我想说的,“沉著痛快”,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激励我们去面对挑战,去创造美好的事物,使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