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希望通过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国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要求考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家境、学问和品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科举制度逐渐被认为是封建社会固有的问题之一,它限制了广大民众尤其是平民阶层参加竞争的机会。因此,在明朝中后期,一些改革者提出了变革这一体系的意见。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宦官杨荣等人主张减轻税赋、简化法律、废除不公正的节礼,并提议改革科举考试,以鼓励更多人才参与政治生活。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大规模地实施,但为后来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明弘治年间(1488-1505),著名学者黄宗羲等人积极倡导“文以载道”的思想,他们认为学习古代经典并非仅为了应付科举,而应该用来提升个人修养和理解天地自然,从而达到“博览群书”、“通晓世务”的目的。
最终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王守仁主持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得到了实施,他提出“心学”,强调内在修养和个人的自我提高。在他的影响下,不仅士人追求儒家文化,也有更多普通百姓开始关注教育的问题,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次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