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西周青铜器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20

西周青铜器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折觥侧面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折觥正面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览中,沉稳大气的史墙盘前人头攒动,人们争相一睹这一件“青铜史书”。但你知道吗,另一件和它同地出土的青铜器,同样是国之重器。这件青铜器以小巧精致的外形和繁复精美的纹饰,展示了古人在青铜器制造上的精湛技艺,它就是折觥。 与史墙盘一样,折觥也出土于陕西宝鸡扶风县庄白村,它三千年前曾属于微氏家族,现藏于宝鸡周原博物院。如此精美的青铜器究竟作何用处?在近3000年前,它又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韩云,听她讲述了这件小而不简单的青铜折觥的前世今生。 集多种动物元素于一身 西周青铜铸造的代表之作 觥,是当时的盛酒器。与它相关的词汇“觥筹交错”,或许能够勾出人们记忆深处的繁华与热闹。韩云说,觥是一种专门为祭祀打造的青铜礼器。觥盖的兽首连接着兽脊背,其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作倾酒之用。 “觥”这种器形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主要是殷商移民使用,多为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它的装饰纹样同尊、卣相似。西周早期以后,觥这种器形逐渐消失,韩云认为,这或许是与周人的抑酒政策有关。折觥上的铭文显示,这件青铜器铸于西周昭王时期。韩云解释,西周昭王、穆王时期,是确立以周人为主的本体文化而殷移民文化衰落的时期。 “折觥的造型极为精美,是西周青铜器中极其难得的艺术珍品。”韩云介绍,折觥主要由三种动物的造型组成:羊首龙背饕餮尾。全身还有夔龙、大象、小蛇、飞燕、鸣蝉、鸱鸟、神龟等数个动物的造型元素,饰以四层花纹造型的装饰,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其中,最让人称赞的,是与鋬(pàn,把手)巧妙结合的“尾巴”。“尾巴”由三种动物形象组成,上为兽首,中是鸷鸟欲飞,下为象首。象生动无比,象牙下垂,象鼻上卷似鱼;鸟的翅膀是由两条曲蛇组成,鋬内又饰以展翅鸣叫的蝉纹,散发出灵性的气息。“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人们能浇铸出如此精美的器物,不但要有高超的造型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缜密而严谨的合范技术。就算是在今天,这也是很难办到的。所以,我们深为周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祈愿之上叠加告诫之意 一件“完美无缺的文物珍品” “觥器身上有龙、有鱼、有鸟,古人将龙、龟、凤、麟合称四灵。”韩云解说道,商周以龟占卜,预测吉凶祸福;鸟类象征着神圣、吉祥、光明、正义,也因其是高级神祇的化身而备受崇拜。青铜器上的凤鸟、蝉等,是能够沟通人与神的最好使者,也是精铸这些动物的真正原因。 《吕氏春秋》中曾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因此,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也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贪得无厌。“小小的折觥深刻地反映出了周人的思想。折觥既可以通过凤鸟、龙、龟,传达自己的祈求心愿,又能通过具有生命的饕餮训诫,让人们俯首听命。因此,可以说折觥无论从造型艺术上,还是从思想内容上,都是一件结合得完美无缺的文物珍品。”韩云如此解读这件小小的重器。 折觥底、盖同铭,分别为4行、6行各40字。根据铭文记载,周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天,王在沣京一带,命令“作册”、名为折的人,去将望土送给相侯。同时,昭王又给折赏赐了许多青铜原料和奴隶。折为宣扬王的善良美德,也为祭告父亲乙,便铸造了这件觥,以作纪念。韩云说:“这段铭文有助于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及祭祀制度。” 在铸造折觥的时候,中国汉字正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随着商朝的灭亡,甲骨文逐渐消逝,金文取而代之。这时的文字多出现在青铜器上,且又以钟鼎为多数,因此也被称作“钟鼎文”。而在秦始皇实现大一统之后,诏令书同文,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金文便逐渐走向衰落。汉字发展的背后,是中国历史的迭代和延续。而历史留与我们的,除了深入骨血的汉字文化,还有这些承载过去、或大或小的青铜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图据受访者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