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月七日,于长沙的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这块窑砖上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表明了明朝对于质量问题的严格追究。"豆腐渣"工程在当时就被深刻认识到了其危害性。
这块青色窑砖,在古城墙东南角睡眠了600多年,却因为平凡而不曾引起游人的注意。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考证,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窑砖,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其余窑砖多为清朝咸丰年间留下来的。
保存了600多年的这片青色窑砖完好无缺,对此,我感到非常惊叹。这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一个幸事。
明代以前,长沙的城墙均为土筑,但到明初已年久失修、毁坏不堪。在1372年的洪武五年,邱广以砖石对土城墙进行全面改造,现在唯一留下的这块窑砖正好是在那时候将土城墙更换为窑砖城墙时留下的。这种做法保证了质量,因为这些都是作为城墙用的官窑印,有助于查找责任者和验收质量。
为什么要刻上年份和制作者呢?这是为了让谁建谁负责,当验收时可以一眼看出哪些人制作哪些材料,以及它们的质量如何。我认为,这样的制度对于保障工程品质至关重要,而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别人。如果有人能找到更早期或其他年代的地面陶器,就会获得奖励。此外,如果游客在游览天心阁期间发现这样的陶器,可以直接与管理处联系,最先提供信息的人将得到奖励。
根据冯建平考证,由于宋代之后开始确定最终形式,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城市扩张计划拆除前夕,只剩下天心阁的小部分未拆除。而当政府提议拆除之际,他力劝保留,并慷慨表示愿意“共存亡”,得到了众多支持者的拥护,最终使得政府改变决定,将原定拆除路段改为绕过遗留部分,使我们现在能够欣赏到这些珍贵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