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评价这本书为“不新的《万历十五年》”,确实,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间节点,不仅见证了许多决定性事件的发生,也体现了明朝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
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往往强调“税重民穷”的困境,但黄仁宇则认为,这种状况并非主要源于国家过度征税,而在于法律体系的脆弱与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道德取代法制的情况,在明代达到了顶峰。而黄仁宇通过撰写《万历十五年》,正是为了探讨这一问题,并揭示其对社会影响的深远后果。
在万历年间,明朝中的重臣如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和海瑞等人,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尝试改革,但最终遭遇失败,有些甚至因触及权力集团利益而受到惩罚。他们虽然各有所长,却无法改变整个体制内固有的悲剧命运。这种情况不仅限制了国家武备、科技革新和商业发展,还导致文官集团内部相互牵制,最终导致大明王朝衰败。
历史学家们常常会忽视这样的平凡一天,因为它们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这些事件往往是更大变局的前兆,是将来巨浪涌来的预告信号。在《万历十五年》中,通过对关键人物形象塑造,我们可以窥见那个即将崩溃的大帝国末日,以及帝王将相共同编织出的悲剧故事。
黄仁宇批评道德不能替代技术,更不能替代法律,他指出,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成为明朝特征之一。这股意识形态渗透到帝国每个角落,无论强度还是广泛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此刻起,一场不可逆转的人类进步与沉沦开始:西方世界正在崛起,而东方古老帝国却逐渐失去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