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制的起源可追溯到隋朝,这一制度在那个时代被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体系的一次重大变革。
2、在隋朝之前,中国历史上官员选拔的方式各有不同,但荐举任官制一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控制着乡举里选,从而垄断了仕途。在这个制度下,士人和庶民之间存在明显的分裂,并且门第高低也成了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使得上品基本不可能出现寒门子弟,而下品则很难见到世家的子弟。同时,由于机构设置复杂重叠,加之人力过剩,导致“十羊九牧”的现象发生,即大量的人才无法得到发挥,“清干良才”也几乎无从谈起。这一切都暴露了推荐制的种种弊端。当隋炀帝统治初期,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并建立了科举考试这一全新的制度。
3、隋朝初期设立的科举考试虽然只是一个试点阶段,但它结合了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皇七年(587年),当时规定每个州每年可以向中央推荐三名贡生来京参加考试,如果成绩优异,就能获得秀才称号。到了十八年(598年),随着考题类型增加至两科——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更是进一步完善。此外,还要求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等要员亲自参与推荐考生。在隋炀帝即位之后,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不仅包括文武艺巧、品德修养以及治国才能等多方面,更开放性地允许任何一项才能作为评价标准,并根据表现直接提拔升迁。此外还引入进士科,将诗赋和策论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这对于确立和完善科举制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