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明朝和宋朝军制是否相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这两代皇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如此不同?明朝的皇帝显得更加强硬,而宋朝的则给人一种文弱无力之感。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两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们所采取的军事政策和制度安排。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宋朝的情况。尽管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设立了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等机构,以便统领各路兵马,但实际上,这些将领并没有发兵的权力。这样的分权导致了多次更换高级将领,使得战区司令由文官或太监担任,甚至作战策略还需得到皇帝批准,以防止将领专权形成“只知将帅不知君”的局面。这不利于快速作战,因为需要不断向中央请示。而且,由于将领频繁更换,将士们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勇敢的人,他们之间缺乏信任,也缺乏有效沟通。
其次,还有文臣的地位增高问题。由于军队被过分分权,许多重要职务由文臣担任,他们提出建议但没有决定权,这让他们对战争缺乏深入理解,只能关心迁都南京的问题而非如何打仗。即便是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大臣们也更多地关注迁都问题,而不是如何抵抗外敌,这种态度体现了他们对战争的轻视。
相比之下,明朝则采取了一种不同的做法。在明代,无论是英宗还是其他一些皇帝,他们都是积极参与或亲征,并表现出较为强硬的一面,即便是正德年间被认为沉迷妓院养豹子的英宗,也曾带兵亲征并取得胜利。此外,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没有出现像宋代那样频繁更替高级将领的情况,加上明末清初重武政策,使得明末清初能够凭借几十万精锐部队抵御住了满洲铁骑的进攻,从而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王国。
因此,可以说,是这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以及对待战争态度上的差异,使得明代与宋代在历史记忆中的形象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