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大一统王朝中,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责令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还砍了使者的脑袋。这次羞辱让朱元璋恼怒,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给予了一种强硬但礼貌的回应。他表面上给予了“天朝”面子,但实际上暗示他不会轻易妥协。这封信是基于两大历史事件——南宋灭亡和蒙古入侵。
南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南宋灭亡时,日本举国哀悼,这说明他们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情感。然而,当蒙古帝国建立后,对抗蒙古让日本增强了自信,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比不再被视为正统地位的明王朝更有资格继承中华大统。
尽管如此,大明与日本之间剑拔弩张,但战争却始终没有发生。怀良亲王认为,即便中国是一个力量极其有限且从未成功征服海岛国家过的大国,它也不会轻易采取行动,因为这超出了其能力范围。而因此,他鼓励朱元璋不要做那些他无法完成的事情。
果然,如怀良亲王所料,只是大话压人而已。大明皇帝最终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留给我们的丹书铁券中正式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原来,他已经从这些交涉中学到了一个教训—既然对方称我为“天 朝”,自称为“臣”,那么我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这些事情。此举看似宽宏大量,其实无奈—我不打你,你也别惹我。在这个时期,大明虽然拥有显著优势,但从两国对抗气势上已经呈现出一种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