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力图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初期,都总是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使者携带国书赴日本,以表达其两个旨意: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要求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使者的头颅被砍下,而日本却没有按照预期行事,这让朱元璋感到深深的恼羞成怒。他愤怒地扬言要出兵,将日本征服。
面对朱元璋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以不卑不亢、绵里藏针之语。这封信虽表面上给予了“天朝”面子,但实际上则暗示了一种强硬态度。小小岛国竟敢杀害大明使臣?这与两场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一是南宋灭亡,一是日本抗击蒙古。
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其鼎盛时期,是日本仰慕和模仿的大国。当南宋覆亡后,日本举国哀悼,以此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情感厚重。而在元朝建立后,由于忽必烈未能成功征服日本,大船队遭遇台风而失败,使得、日本人对于中国军力的评价有所转变,他们开始认为自己能够抵御并战胜中国。
百年之后汉族复兴,并且建立起新的王朝——明 朝。在这个时候,对于新兴国家来说,其前辈帝国已经失去了被崇敬的地位。在朱元璋眼中,他鄙视那个“无道民为贼”的国家。但是在他人的观念中,这个国家比起自己更有资格继承中华文脉。大明与日 本之间剑拔弩张,只差一步就要爆发战争。但当面临朱元璋步步紧逼的时候,Japanese leadership仍然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拥有两个理由可以撑持这一决策:首先,它们相信自我实力不足以战胜强大的中国;其次,它们判断大明皇帝不会轻易进行像蒙古远征那样的行动,因此,无需过分担忧真正的冲突发生。
追溯到历史的最底层,我们发现,那些掌控着Japan 的领导人的“战略”眼光,以及它们支持他们抵抗China 的动机都更加坚固。怀良亲王认为,不仅如此,即便我们还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挑战你,我也会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因为我知道你不会做出像蒙古那样远征行为,所以你的威胁不过是一句空谈而已。我现在也将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你—如果你真心想要战斗,就请来吧!果然符合了Japan 的预料,即便Japanese 不礼貌,也只是让Jin 元帝始终说了一堆话,却始终未曾采取行动。不知是否因为害怕Japanese “神风”,或者害怕再次经历Mongol 之类的事情,或许Jin 元帝始终选择韬光养晦,从而避免与Japan 直接交锋。
随后,在留给世间的一纸丹书铁券中,Jin 元帝始终规定 Japan 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 Japan 回来的答复中找到了尊严—既然 Japanese 称呼我为“天子”,称呼自己为臣,我也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过去杀死我的使者的事项了。看似宽宏大量,其实只是一种无奈—我放弃打击你,你也不应该惹火我。大明时代,大陆上的力量显然超过了这个海洋中的岛屿,但从双方斗争气势看已趋向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