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汉族历法史上,许多历法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而记录下来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则是三统历。这部由刘歆精心整理的古代汉族历法,在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开始实施,并一直持续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被四分历取代。三统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刘歆基于太初历,融入董仲舒“三统说”的思想,即历史循环论,认为天之道周而复始,黑、白、赤三绕循环往复。他将这思想融入太初历中,并进行了一些补充,最终命名为三统历。由于它既包含乐律、易数、五行等多方面知识,以此解释其数据来源,因此具有非常丰富的视野。刘歆撰写的《三统历谱》不仅详细阐述了邓平八十一分法,还系统地介绍了许多简化的天文知识以及对上古天文文献考证,为《汉书·律曹志》的基础做出了贡献。
《三统累》中的内容涵盖了造时理论、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运算推步方法,以及基本恒星距离等。这些内容构成了现代天文年的基本框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天文年的雏形。在《汉书·律曹志上》记载:“刘向总结六大歷表明其优劣并撰写《五纪论》,而他的儿子劉歆则进一步探究其中微妙之处,并编制了‘三統歷’以解释春秋时代。”同时,《后漢書·律曹志中》指出:“自太初元年起,我们就使用的是‘三統歷’。”
从推算气朔这一角度来看,其根数与原则都已经完备,但推算出的日数过于庞大,一月只有29.4381日,这导致其他日数需要通过朔望来调整得到。这一方法虽然有其先进性,但也存在不足。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使用交点年的交点月份,是由 三統歷提出的,它采用定闰余来调整时间。此外,该经典还提供了一套二十四节气名称顺序,与淮南子的描述相同,只是在雨水和惊蛰两个节气次序出现颠倒的情况,而其他各个节气保持不变。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本人的偏见所致,而不是当时人们遵循的标准。
因此,无疑可以说,《三統歷》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更精确,更全面,更科学地观察宇宙运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