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游观风情:士大夫与庙会节庆的旅游文化建构》(局部):此画出自清代名家徐扬之笔,描绘了乾隆年间(1736-1759)苏州城繁华景象。常言道:“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在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眼中,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成为了他们向往的目标,每当假期来临,赤柱角及罗湖等边境口岸便拥挤不堪。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香港旅游业蓬勃发展,各种旅行团、生态旅游、学生游学团等推广活动五花八门,有时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不少人误以为现代才是旅游产业兴起,但意外的是,在明清时期,旅游活动早已相当兴盛。
文化讲座“明清时期的游观及其建构”是巫仁恕博士最新著作《明清时期的旅遊活動興盛與旅遊文化之建構》的精華版,他选取了一些有趣面向,与莘莘学子分享研究心得。他指出,“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旅行活动,而这些活动具有类似现代化特征。”
士大夫们热衷于旅行,当时用‘游观’形容这种行为,并带动了明清时代的风气。而这个‘游观’文化,如同进香和庙会一样,是当时民众共同参与的大型事件,也与士大夫们相互影响。若将其放在世界史上,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相比较,便能更好地突显晚明时代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巫仁恕博士为中兴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及博士曾任兼任讲师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兼职副教授,其专业领域集中在城市史与社会文化史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城市群众集体以及物质消费文化。
农民生活圈超越“村”的范围
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江南多数城市内城郊附近形成许多聚集游客的地方,比如装饰豪华画舫载着人们去欣赏秦淮河景色。
引用钱泳《履园丛话》中的描述:“江宁则秦淮河上,在苏州则虎丘山塘,在扬州则天宁门外之平山堂,都有画船箫鼓,无虚日。”
此外,还有园林活动,如苏州最著名园林通常春天开放一个月周围形成热闹市集,“公园内外如蚁”。
庙会节庆显示出种类多样化、频繁化及普及化,有些地区发展到以城镇为中心,将城乡紧密联系一起的巡会节庆。
解钱粮习俗,即市镇信仰村庙乡民祭祀神像并抬入市镇参拜,这反映了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小农经济市场关系加深,使农民生活圈超越“村”。这种庙会让乡村大众可以在农闲时间到城镇进行数天左右的短途旅行。
明清旅游设施商品化发展
出现了各种导览手册导赏图文并茂,一应俱全;甚至套票都成了其中一部分。此外还有寺院饭店酒家湖楼亭专为旅客提供食宿服务。交通配套方面也有沙飞船火食船江山船供戏雏姬服务卷梢逆水鼻烟壶;每个地方都极尽奢华雅致,有玻璃窗欧洲钟表。还出现了包餐套餐组织进香团一起来朝拜的情形,上泰山进香已有人牙家可见所有住吃娱乐跑腿全都安排好了,可见饮食业紧密配合着旅游业运行。
西方人对中国 tourism 的褒贬
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他们笔记下中国人的行程,对马路平整 船舒适 轿高 旅馆普遍表示惊叹。但到了18世纪批评变得尖锐,他们认为造船技术守旧无特色轿子也不舒服。在18世纪英国使者直指航海技术没突破道路整齐但无特点轿子比不过英国马车旅店虽普遍但不如英国干净。这一切证明欧洲早年的赞美夸张目的改革而非真实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