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晋朝历史探秘徐光启与小站稻的故事

0

在古老的河北津南地区,有着一片被称为“小站稻”的肥沃之地。这个故事讲述了晋朝时期,何承矩提出的屯田种稻政策,以及后来的各个朝代如何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

早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曾提出在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这一建议得到了宋太宗的赞同,并由他亲自前往实施。元代继续推广此法,在直沽沿海口一带进行屯种。而明代则是这项事业最为兴盛的一段时间,成祖朱棣派遣亲兵大批移民开垦,并且丘浚提出了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化斥卤为良田的策略。

万历年间,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他见到葛沽、白塘口等处荒废之地,便开始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以“十字围”作为耕作方法,这是一面靠近河岸三面开渠,与河水通,以防止涝害和旱灾。这种方法适用于低洼或地表水丰沛地区。

清代诗人华长卿有《十字围》诗:“河水澄清红稻肥,田间燕子双双飞。葛沽遥接贺家口,土人相传十字围。”这说明了“十字围”的重要性,对于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因修历书而引发不满,从而来到天津。他先后四次参与屯田工作,并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于《农政全书》中。在他看来,无论是江南还是北方,只要能利用自然条件,即使是低洼的地方也能成为良好的农业区。他还提出了一种名为“轮作制”的新方法,即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用棉两年用稻一年,每两年的土地都可以保持肥沃,不仅节约劳动,还能提高产量。

徐光启不仅关注农业技术,还研究改造盐碱土,他认为初开盐碱之地不宜立即植入稃,因为洗去盐分需要时间。他成功完成了南方粮食向北移植入试验,为后世留下宝贵教训。此外,他还强调因地制宜施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做法。这一切都促进了天津及其周边区域的小站 稻类似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为京师及战场提供大量粮食保障,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