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徐光启十字围稻种植实录图

0

我亲眼目睹了利玛窦和徐光启的合作,他们在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小站稻种植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提出了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宋太宗的赞同,并由何承矩亲自实施。元代,也有人继续沿海口一带屯种。

明代是屯田得到了更大发展的时候。在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功臣亲兵,大批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此后,丘浚提议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使斥卤为良田。而万历二十五年春,户部奏称天津沿海一带由于胶河水淡,可以栽培嘉禾,便设法招垦,将环海荒田地开发出来,并允许军民人等各自备工本尽力开种,官给印照,以此作为世业,最终成熟三年后方可收税。

转年,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他看到葛沽、白塘口等地都是一片汙莱。他认为,只要有水,就可以化斥卤为良田,因此,在万历二十八年,在白塘口、葛沽两处募民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又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他们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用来防止涝灾和提高产量。这套方法被称为“十字围”,均建于海河右岸的地周围主干渠挖到5米深,有助于排涝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分利用潮汐进行灌溉排出尾水使土壤盐碱成分降低适用于低洼及地表水丰沛地区植稻。

科学家徐光启因为修历书,被朝臣所不满,所以他托病来到天津。在这里,他先后四次屯田,并将开垦、水利、荒政三方面的实践及心得总结于《农政全书》中。他首先购买20顷荒 田引入优良稻种并采用围田之法防涝,同时利用潮汐进行灌溉。他的试验结果非常成功,不仅节约用水,而且能改善土地质量并消灭病虫杂草。此轮作制之后,还被应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生产中,不仅能保证粮食产量,还能改进菜园。

徐光启还注意到因地施肥的重要性,他分析近海重碱之地初开时不宜稻,因为洗碱不够。但他终于完成了南稻北移,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如何根据地方特点调整耕作方式。他还研究改造盐渍土,对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战乱不断,加剧百姓流离失所,他们向京城或辽东逃难而过。这时候再度出现了一股屯田热潮。巡按御史张慎言提出天津屯田奏议,说天 洲静海兴济间沃野万顷,可垦为田,但多数都是芜废。今同知卢观象又开始在寇家口以南三千余亩土地上尝试新的耕作方法和技术,比如沟洫庐塘之法和疏浚之方,这些方法都很有效果,可以推广给其他人使用。

董应举也上奏朝廷说:“臣近日视察过许多地方,看看历史上的汪应蛟曾经开拓过的地方,那里有很多空旷但容易成为良好的农场。”最后得到批准去管理这些事务。他买下12万余亩民宅合闲15万余亩,然后仿效以前人的方法,在小站区域内围起墙壁,用来保护庄子免受洪患侵害,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国库收入。在这个过程中,他创立了一所名叫“学堂”的机构,让贫穷学生免费学习如何耕作,而如果他们表现优秀,则会获得秀才或者更高级别学位,这样做既帮助国家增加财富,也让士兵们能够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当年的六百亩变成了现在的4000多亩,当年的无人问匆忙变成了如今的一片生机勃勃景象,如同江南一样美丽动人。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