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乐观豁达,奉行知足常乐的哲学。但他不希望儿子同自己一样碌碌无为,因此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这名字意味着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够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他的名字背后隐藏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梦想。
从小,吴承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一般文章都能过目成诵。即使在两三岁时,就能读诗;六岁入私塾读书,他学业进步得很快。少年时,他因才学而名冠乡里,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随着年龄增长,吴承恩的兴趣发生了转变。他开始觉得“四书五经”过于枯燥乏味,而稗官野史却更有情趣。他特别喜欢捕捉新鲜事物,更喜欢读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在这过程中,他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少年时听到的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神话故事让他深受吸引,有时连续几天沉浸在离奇故事情节中。随着时间流逝,他步入青年时代,但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并未减少,而是养成了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个性。这与他的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低,又加上父亲生意每况愈下和这位大才子的“不务正业”,家里的状况变得越来越困难。
尽管如此,20岁那年,尽管与父亲关系不好,但还是给了他结婚机会,并且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他的妻子可能是劝诫和勉励让他重新拾起“四书五经”。几年之后,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优异成绩,并取得科举生员资格,这让家人感到高兴。而这个时候,也许因为失去了自信,也许因为命运,不幸地参加南京乡试落第,这次失败对他的精神影响巨大。
接受初次失败教训后,在家人的鼓励下,在接下来3年的时间里专心致志地在八股文上下苦功。但是在1534年秋考试仍然没有考中,此时病倒了一段时间,有时感到万念俱灰,但看着床前的妻子、母亲和未成年的孩子,又恢复了生活勇气。
但这种重重打击——包括两次科举考试失利,再加上生活上的困顿,最终导致了吴承恩的心灵深处出现了一种颇具哲理的情感:功名富贵都由天命决定,不是人力所能左右。此刻,他认识到自己的努力虽然努力,但结果也只能由命运决定。一切的一切,都似乎不过是一场无法避免的大戏,无论如何变化都是预定的宿命安排。在这样的情绪波动之下,《西游记》的创作成为了他的反思与抗争的一种方式,用以表达内心对于封建制度及其黑暗面以及社会现实中的不满。这部作品既是一种文学艺术上的表现,也是一种精神解脱,是一种用血泪写下的历史见证,是一篇关于生命意义探讨的小说史诗,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