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吴锐乐观豁达,以知足常乐为哲学指导。然而,他希望儿子不象自己一样平庸,因此给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指将来能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成为流芳百世的忠臣。吴承恩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特质。他很早就能够读诗,并在私塾学习后迅速进步,被乡里的人称赞为才子。
随着年龄增长,他对传统经典失去了兴趣,而是更加喜欢神仙鬼怪、狐妖猴精等奇异故事。这类书籍中的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让他养成了搜奇猎怪的习惯,为日后的《西游记》创作奠定了基础。在听闻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神话故事时,他沉浸其中几天,这种对于离奇故事情节的迷恋一直持续到了青年时代。
尽管他的狂放不羁和轻世傲物让父亲感到失望,但他始终保持品行端正,对妻子的忠诚也是一直如一。虽然曾经因科举考试落第而感到挫败,但他并未因此放弃,最终在家人的鼓励下重新投入学习,最终取得了科举生的资格。然而,在南京参加乡试时再次未能考取进士,这次失败对他的精神影响极大,使得他怀抱巨大的遗憾去世。
接受这两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又花费三年的时间专心于八股文,但是再一次秋季考试中仍未成功。他深感沮丧,并病倒了。但是看着妻子、母亲和孩子们,他恢复了生活的勇气。在面对命运无常和社会压力时,他认为功名富贵都由天命决定,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这种坚韧与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最终,《西游记》的问世成为了明代文化艺术的一大盛事,不仅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而且在民俗学、社会学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通过其生动传神的图画与简洁文字,更好地展现了一段传奇故事,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封建科举制度以及黑暗社会现实态度之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