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我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窑砖上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这块青色窑砖睡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东南角600多年,但一直以来因为普普通通而并不引起游人注意。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考证,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窑砖,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其余窑砖多为清朝咸丰年间留下来的窑砖。
这块窑砖从明朝洪武年间到现在,见证了长沙600多年的历史。冯建平介绍,天心阁下的一段古城墙已定格为长沙古城墙的唯一遗存实物。古城墙全长共251米,高为13.4米,顶面宽为6.1米,长度大约为古代长沙城墙全长的三十五分之一。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明朝窑砆。
保存了600多年的明朝青色窑砆还完好无缺,实属不易。“这一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冯建平说,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明代以前,长沙的城垣均为土筑,当时将土筑改造成石质和木质结构。但到了明初,由于修缮不当、失修久远,最终导致这些建筑变得破败不堪。在1372年的洪武五年中,一位名叫邱广的人被任命为了守御指挥使,他决定对这些旧有的土筑进行全面改造,将它们用更坚固耐用的材料替换,比如用石头和木材来加固防御工事。此时就出现了需要使用大量数量与质量都能保证的小型陶瓷材料——即现代我们所说的“小型陶瓷”或“细小陶瓷”。这种类型的小型陶瓷通常用于各种工程,如道路铺设、建筑支撑等,它们确保了工程完成后的质量标准,并且能够很容易地追溯到谁负责制作它们,从而确保责任归属正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些早期工匠他们精准地标记着每一座小型陶瓷上的官员名字,以此作为官方批准和监管标准。
我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做法至关重要,因为它体现出一种社会管理体系,即谁承担责任,就由谁来确保质量。如果你走访过那些保存完好的城市边缘,那么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很多地方都会有类似的标记——这就是为了保护所有参与建设项目的人,而不是让任何一个人逃脱自己的责任。如果一个工程出了问题,那么可以通过查看这个标记轻松找到错误发生的地方,然后责问相关人员进行纠正。而对于那些展示出色的工作,也会给予奖励以鼓励更多人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与品质。
虽然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少数几片残留下的那部分原先浩瀚广大的城市壁垒,但只要还有像这样的遗迹存在,就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如此宏伟的事业。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时代,他们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地牢,用尽他们所有的心血智慧去维护并扩展帝国之力,而后又逐渐失去了它们真正的价值,只剩下作为一段美丽回忆被后世所铭记。
如果您探索过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地面,你也许已经注意到许多地区都有一些类似的痕迹——这是为了保护每个人参与该项目的人,以及确保没有人能够逃避自己的责任。当一个项目出了问题,您可以轻松找到哪里出了错,然后向相关人员提出要求进行修复。而对于那些表现卓越的地方,也会提供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人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以及产品质量。
尽管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残存部分原本庞大的城市围栏,但只要还有像这样的遗迹存在,就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如此壮观的事业。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时代,他们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地牢,用尽他们所有的心血智慧去维护并扩展帝国之力,而后又逐渐失去了它们真正的价值,只剩下作为一段美丽回忆被后世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