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历时十几年,始终未有定论。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之间的权力斗争,让朝臣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立场。在这场争夺太子的过程中,一句话概括了唐朝的辉煌:“唐人天地一家亲。”然而,在明朝,却是“帝位换手似易水难回头”。
流言四起,声称明神宗曾在大高玄殿与郑贵妃祷神盟誓,承诺立朱常洵为太子。这种违背祖制和封建礼制的承诺,不仅引发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他们怀疑后宫干政的问题。
申时行首辅上疏,对明英宗和明孝宗早期被立为太子的例证进行阐述,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是,这遭到了明神宗的拒绝,他以皇长子的年龄小作为借口推迟举行册封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提出建议,他们开始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如姜应麟等人的奏折,被认为过于激烈,以至于触动了明神宗的心弦,最终导致他们受到惩罚。
尽管如此,大臣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通过集体行动来施加压力,最终迫使明神宗不得不在万历十九年的时候举行册封仪式。不过,这也只是暂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因为当下一次要准备的时候,就又因为各种理由而被推迟。
随着事件的发展,大臣们越来越敢于公开指责甚至批评皇帝个人的行为。这也意味着宦官在传递秘闻方面变得更加自由无忌,而这些消息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大臣出面反对,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些大臣遭受廷杖甚至死亡。
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当大学士王锡爵提出了将三个儿子同时封王,然后再选一个做太子的建议时,这场国本之争似乎走向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但是,由于这一提议挑战了现有的制度,使得众多大臣感到不安,最终这项计划也因害怕产生更多分歧而被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