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明朝海禁长达2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与世界潮流脱节的关键时期。自明初至明末,海禁政策不断实施,形成了中国首个大规模实行海禁的时代。这种封闭性的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走向守旧和落后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商业持有保守态度,将重农抑商作为国策,并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这些措施与海禁相得益彰。在他的指导下,明朝周边国家被视为“不征之国”,以防止无谓的扩张和耗费国力。而命令“片甲不得下海”直接切断了沿岸居民的生计来源,因而违抗者屡见不鲜。
面对此种情况,朱元璋不断加强海禁法规,每隔两三年都会发布新的命令,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等,以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明实录》和《国权》记载显示,他在位期间共发布过多次这样的命令。
这场持续约200年的海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也极大地阻碍了经济文化发展。在封闭环境中,一些人只能选择私自出海,但更多则沦为了盗贼。而当时西方国家正处于探索新航路、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阶段,而我们却错失了解世界及进行交流的机会。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未能有效应对外部挑战,而是选择性地关闭自己,使得我们无法跟随或超越那些开启新航线、新时代的大陆。这段历史让我们反思,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是否也需要打开心扉,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