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明时期,文士们的生活态度与往昔有了显著不同。他们不再像古代那样对待食物,他们的心灵敏锐,其耻感比其他人更为强烈。大多数文士宁愿忍饥挨饿,也不会接受官府发放的粮食。但是,晚明似乎是个例外。在那个时代,他们热衷于举办派对,喜欢去财主家白吃白喝。这些文人在财主家里吃饭时,形象英俊潇洒,有的甚至身长八尺、才气勃发,但他们并不介意免费享受他人的盛宴。
有一位名叫王伯稠的人,他虽然考过一次科举考试但未能中进,而后便决定不再复读书,只是专心写诗,并且经常参加酒局。当有派对发生,无论是否收到邀请函,他都会带上一张嘴和一副肚皮,一来二去,他家的门户渐渐关闭,再怎么发布告示也难以唤回他。他虽貌美如花,却只想大快朵颐,不拘小节地享用美食。
此外,还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林春秀,这个穷诗人每天都要喝酒才能活下去。他总是在朋友郑铎家蹭酒,每次醉倒之后就会大骂周围的人,但郑铎却从不生气,而是一直给他准备好酒杯和新鲜的饮料,这种情谊让人称奇。
晚明期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商人们变得更加富裕,他们愿意支持文人和艺术家,同时文人们也开始尊重商人的身份。这份相互尊重使得文人们能够自由地品尝各式各样的佳肴,而商人们则乐于提供这些美味。这种文化背景下,即便是傲慢自大的文人,也会因为被看轻而感到恼怒,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容易受到尊敬。此外,由于国家对于学者没有足够的关注,所以民间开始承担起养育学者的责任,这也成为了晚明特有的风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