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吃瓜群众不知道明朝,1644年,1683年的事情,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情吗?下面历史随心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封建政权,起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在南方延续至1683年,国祚276+39=315年(包含南明时期),共历12帝16世。在1644年北京沦陷后,以崇祯帝身殉国的方式结束,但北方虽然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所占据,而在南方半壁江山还处于明朝的控制之下,这些忠于明朝的势力拥立明朝宗室藩王为帝,建立了南明政权。
到1683年清军收复失地并最终灭亡了南明政权,这段时间里的一切都属于南明时代。因此,有人认为应该将整个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持续至1683年的王朝。但实际上,从存在时间和正统性来考虑,我们可以看到东晋和宋代各有103和152年的偏安一隅,而南宋则是152年的偏安;而相比之下,大致同期存在的政治实体——农民起义如大顺、大西,以及少数民族领导下的满洲族人建立的大清,都以更短暂或更短暂且不稳定的形式存在。
我们再看看这些政权之间的情形:东晋虽弱,却能维持103年的“正统”;而在元末蒙古入主中原后,一度出现过“金·宋·元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到了清代,其乾隆皇帝甚至承认了当时即使是在乱世中的“正统”。相较之下,即便是那些曾经拥有极高正统性的国家,如秦汉魏唐,也未能避免分裂与衰落。而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只要不是真正完成了一次全国性的征服,那么任何尝试作为新的中央集权政府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王朝。
总结来说,如果我们从严格意义上讲,“1644”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灭亡”,因为这个时候全国性政权已经完全崩溃。而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尽管看似仍然使用着旧有的名称,并且有其领土保留,但它们更多像是不同的小型割据或地方势力的争夺,不再构成一个整体国家。所以,从理论角度出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发生在此后的岁月视作继续的一个完整、连贯的事实事业,它们缺乏必要条件形成一个新的中央集权政府。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会把1659年的永历帝逃往缅甸作为标志着名存实亡状态,也就是说仅剩15个月左右有效期间。
当然,对于是否包括弘光等其他部分或者如何定义"正常"及是否应算入该王朝内的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将弘光加入其中计算出来17位皇帝。但无论如何,无疑都会涉及到对一些特定时期与地点状况以及相关人物及其影响力的讨论。不过,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最终还是难以忽略掉这一基本事实:整个文革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反叛与破坏现状的情况,没有产生能够称得上的继承者或合法转移身份给某个人物进行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