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重臣范文程之投靠后金考:自豪与沉重的家族名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朝开国时期的人物如同星辰般璀璨,各有千秋。其中,一位汉族人士——范文程,他不仅是清朝早期规章制度的重要创立者,更是皇太极最为倾心的谋臣之一。然而,对于这个身份复杂、命运多舛的人物,我们常常会好奇:他为什么要主动求见努尔哈赤,希望投靠后金呢?
对待“辱没先人”的传统观念,对于一代文臣而言尤其沉重。当时已隔数百年,但范仲淹那样的光芒仍然灿烂无比,每一个读书人都以他为楷模。在踏入满洲军营之前,想必范文程更是由此而感到自豪,这个家族虽然曾经辉煌,如今家道已中落。
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考进沈阳县学秀才;次年回抚顺奔丧;转年正值努尔哈赤宣布与大明决裂,建立“大金”关键时刻,而攻克抚顺成了努尔哈赤的第一个手笔。这一年,范文程被努尔哈赤部队掠到降民之列,当把他和其他人打算处死时,努尔哈赤看了他的仪表,就问:“你识字吗?”回答是生员,再询问后才知道范文程显赫家的家世,因此被称赞:“此名臣子孙也,其善遇之。”《范文程传》
真正让他迎来了春天则是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在天聪三年(1629)被选拔到刚成立的文馆做“书房官”,从此走进了皇太极视野。此后的岁月里,他不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被皇太极不断重视,从而开启了自己深刻影响满洲形态布局,最终成为开国元老中最重要的人物。
几乎参与了后金所有军国重大事务,上阵可杀敌下阵定国策。他多次在与明军交锋时冲锋陷阵,在关键时刻配合皇太极扭转危局,为他们提供坚实支持,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心腹谋士。在崇德元年(1636),他被晋升为内秘书院大学士,不再议政大臣之列,却几乎能参与所有机密和决策,对国家机构改革和完善,以及官员任免,都有重大话语权。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隐忍无言,并推出了“入关论”,成为了历史转折的一个重大战略事件。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仕途中的波折也不断增加,最终在康熙五年病卒。对于自己的评价,即使自己说“我大明骨,大清肉耳”,想必对于自己的一生,也早有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