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清两代漕运码头探秘大通桥畔的物品背后故事揭示明朝为什么有如此坚韧不拔的骨气

0

探寻明朝的坚韧不拔:大通桥畔的物品故事揭秘

在一片被列车风暴掠过的北京城外,我们可以从窗边望去,见到那座矗立于古城墙上的内城东南角楼。这是北京内外城八个角楼中惟一保存至今的建筑。若在百余年前登上这座角楼,向外望去,可见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这里曾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出口。而向内看,便是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如“泡子”的水域串联起来,如同一条翡翠项链,被北京人称为“泡子河”。

只剩下的一座幸存角楼:内城东南角楼

提及角楼,每个人都会想到故宫城墙上四座奇异美观、代表中国古建筑精髓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结构。然而,在明清时期,北京内、外城还存在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仅有装饰作用,还驻扎有军队,以备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箭塔,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两座最为壮观。

随着岁月流逝,其余七座角楼或因雷电战火而毁,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中被拆除。现存的大通桥畔漕运码头,是明清两代重要漕运码头之一,那里的景象,如同苏州水乡一般美丽。

漕运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南方田赋集中首都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水路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明清两代,南方船只北上,或走海路,或走运河,最终抵达张家湾,然后沿通惠河西行至大通桥码头,或直抵朝阳门码头。在元、明两代和清初期,北运河与通惠河成为首都生命线。大通桥也是漕粮进京必经之道,那里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红樓夢》中的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拍摄于19世纪末的大型木船,是官府使用的一种特殊船舶——剥船,这些船形制相同,可以单独航行也可以连成一串由拖船拖带。此类照片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艰难但又充满活力的历史画面。

尽管今天的地铁工程已经改变了这一切,但通过这些珍贵照片,我们仍然能想象出当年的繁华景象,并对那些劳作的人们表示敬意,他们用汗水铸就了这段辉煌历史。不过,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地方,大部分人的生活依旧紧密联系着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它所蕴含的情感和记忆,不会轻易消散,而是在每一次回忆中生长更深更厚。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