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老北京话遗音中的时光记忆

0

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的“字民风二”章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的方言之美。这些词汇我原以为是满清北方带入京城的特色,但惊讶地发现它们其实是燕赵地区自有的古老语音,真是令人感到新奇。

父亲提到:“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大,有一说法叫别(平声)—后两个方言谁能记得?”父母称呼自己的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然而,“哥哥姐姐”这两种称呼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不再使用,以维护家庭关系的尊严和亲情。

代替人称呼时用“挂搭僧”的习惯,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意味着对某人的依赖或信任。而被忽视或不理睬则被形容为“乌卢班”,这个词汇虽不常见但体现了人们对于缺乏关注和冷漠态度的情感反应。

如果话语不诚实,则被形容为“溜达”,而现在这种表达方式已经渐渐消失。不过,不理会他人仍旧可以用“臊不答的”来描述,这个词汇甚至在北方地区仍然广泛使用,如同我自己偶尔也会运用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事情轻松应付,不着急,也可以用“疲不痴”的说法,而物品陈旧则可能被形容为“曹”。例如,当水桶里装满水至极限,我们可能会说:“别再倒了,都溜沿了。”而在我的家乡北方,还有一种类似的表达方式叫做“我浮溜浮溜”。

若论到头尾未全,则可称之为“齐骨都”,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成语。而那些事务杂乱无章、没有条理,则可以形容为零三八五,这个概念虽然复杂,但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此外,对于水桶这一物品,我们还可以直呼其名,即稍。最后,如果提及老鼠夜行,那么他们便成了夜磨子的角色。这一习惯虽然并不普遍,但它还是充分展现出了一些地域性的独特文化色彩。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